- 二十种烦恼随眠 → 二十種煩惱隨眠
- ﹝出瑜伽師地論并顯揚聖教論﹞ 煩惱者, 謂見、 思無明昏煩之法, 惱亂心神也。 由此煩惱, 隨逐眾生, 眠伏藏識之中, 故名隨眠。 (藏識者, 藏有含藏之義, 即第八識也。 ) 〔一、 不定地隨眠〕, 不定地, 即欲界也。 謂欲界散亂, 不修禪定, 以散亂故, 眼等諸根煩惱, 隨逐不捨, 故名不定地隨眠。 〔二、 定地隨眠〕, 定地, 即色界、 無色界也。 謂此二界, 能修禪定; 雖修禪定, 離欲界苦, 而於定地, 貪癡愛慢諸見煩惱, 隨伏不捨, 故名定地隨眠。 〔三、 隨逐自境隨眠〕, 謂於三界中, 各各自分境上, 所攝諸見煩惱, 隨根起滅, 潛伏不捨, 故名隨逐自境隨眠。 〔四、 隨逐他境隨眠〕, 謂或在色界而起欲界煩惱, 或在無色界而起色界煩惱, 或在欲界而欣樂上二界禪定而生味著, 不知出離, 故名隨逐他境隨眠。 〔五、 被損隨眠〕, 謂眾生常被欲界煩惱之所損害, 而此煩惱, 隨伏不捨, 故名被損隨眠。 〔六、 不被損隨眠〕, 謂已生色界, 不被欲界煩惱之所損害; 或未離欲界, 雖不被煩惱所損, 而煩惱隨伏不捨, 故名不被損隨眠。 〔七、 隨增隨眠〕, 謂三界眾生, 各於自住之境, 而起煩惱, 隨時增長, 潛伏不捨, 故名隨增隨眠。 〔八、 不隨增隨眠〕, 謂住於色界、 無色界禪定之中, 不隨他境增長煩惱, 而其煩惱, 因未斷故, 潛伏不捨, 故名不隨增隨眠。 〔九、 具分隨眠〕, 謂諸眾生, 於一切境, 起貪瞋癡等諸煩惱惑, 無有缺減, 故名具分隨眠。 〔十、 不具分隨眠〕, 謂聲聞初果等, 雖斷三界見惑, 而於思惑未能全斷, 故名不具分隨眠。 (初果即須陀洹果也。 見、 思惑者, 謂意根對法塵而起分別, 曰見惑; 眼等五根對色等五塵而起貪愛, 曰思惑也。 ) 〔十一、 可害隨眠〕, 謂聲聞之人, 知苦、 集之法是可損害, 乃修道品, 斷見、 思煩惱, 而證涅槃, 雖斷見、 思, 而習氣無明, 隨伏不捨, 故名可害隨眠。 (苦、 集即苦諦、 集諦也。 道品, 即三十七道品也。 梵語涅槃, 華言滅度。 習氣者, 見、 思惑之餘習氣分也。 ) 〔十二、 不可害隨眠〕, 謂凡夫眾生, 不能修習道品, 而於煩惱之惑, 無可損斷, 是以隨伏不捨, 故名不可害隨眠。 〔十三、 增上隨眠〕, 謂貪瞋癡等諸煩惱惑, 慚慚增勝, 隨伏不捨, 故名增上隨眠。 〔十四、 平等隨眠〕, 謂貪瞋癡煩惱之惑, 平等共起, 隨伏不捨, 故名平等隨眠。 〔十五、 下劣隨眠〕, 謂修行求離欲界之人, 於諸色等塵念微薄, 故名下劣隨眠。 〔十六、 覺悟隨眠〕, 謂能覺知一切煩惱與業果, 俱時流轉, 雖能覺悟而未能斷, 故名覺悟隨眠。 〔十七、 不覺悟隨眠〕, 謂一切煩惱纏縛, 隨逐根識, 不相捨離, 而無所知覺, 故名不覺悟隨眠。 〔十八、 能生多苦隨眠〕, 謂欲界貪瞋等煩惱, 能生種種諸苦, 故名能生多苦隨眠。 〔十九、 能生少苦隨眠〕, 謂色界、 無色界禪定之中, 雖無欲界眾苦, 而有欣上厭下之心, 亦名煩惱, 故名能生少苦隨眠。 (欣上厭下者, 謂欣喜上二界禪定之樂, 厭惡欲界生死之苦也。 ) 〔二十、 不能生苦隨眠〕, 謂諸菩薩, 雖離諸惑, 不生眾苦, 然常存自行利他之心, 亦為煩惱, 故名不能生苦隨眠。 (菩薩, 梵語具云菩提薩埵, 華言覺有情。 )
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. 2013.